日子一天天過去,轉眼間,時間就到了九七年的五月。距
離第一批員工來到力波地區,已經五個多月。第五批從國內招收的員工,也正大海上顛簸,再有不到一周就能到達了。五
個月時間,陸續到來的國內員工已經達到了八萬五千人,絕對數量差一點就趕上了當地部落。這
短短不到半年,這片仿佛亙古不變的海岬小平原,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。
原本荒涼的海岸線,除了預留作為海濱游樂場的幾段白沙灘,其他地段全部變成了堅固的水泥堤岸。碼頭的數量也從人貨混用的一個,增加為正中漫河出海口客運碼頭、東面貨運碼頭、西海岬客運碼頭,和東西兩翼貨運碼頭。每
個碼頭長度都在兩公里以上,基本囊括了整個力波海灣。其
余的堤岸,也都做了水泥覆蓋,修建為供人們觀賞海景的寬闊大堤。防波堤、護欄、步行道、花園、路燈、觀景臺一應俱全,在熱帶觀賞樹木的映襯下,仿似一座美麗的現代化海濱城市。
通常將獨木舟隨便放在岸邊的當地人,也開始習慣將船系在民用碼頭,長長的水泥棧橋。在
傳統的獨木舟之外,也多了當地沒有的腳踏船、快艇、中式機帆船。
每天早上,當朝陽躍出海面,前來觀看無數的獨木舟解纜離港,散布在微波起伏的海面上撒網捕魚,已成為力波灣的一項景觀。
自發形成的海鮮市場,就在碼頭旁邊。
鮮艷的紅斑魚、銀色的帶魚、青色的小龍蝦、綠色的海藻、白色斑紋的海蟹,刺參、鮑魚、日月貝、花斑章魚、魷魚、金槍魚……品種之多,讓人難以抉擇。
許多在國內價格高昂的珍惜生鮮,在這里只是當做普通海產賣,讓沿海籍貫的員工笑開了顏。港
口管理處所在小山包北面,原來的貧瘠田地都已被推平。一棟棟由集裝箱改裝的臨時宿舍樓,占滿了這片不大的平地,一派后現代主義風格。
在同樣由集裝箱改裝的各式商店內,國內員工與當地人進進出出,毫無隔閡。漫
河內,一艘艘滿載煤炭的平底貨船順水流而下,經出海口在東海岬貨運碼頭靠岸。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