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怪他們會有如此反應
日本就這么點面積,能夠容納的大型企業非常有限,機械、電子,基本就被幾家大型集團所壟斷
生產電動助力車的這幾個大品牌,同時也在生產摩托、汽車
商人做產品,目的就是掙錢
電動助力車技術再好,再能方便群眾生活,可首要一條,不能擠占其他同類質產品的銷售空間
所以他們之所以研發電動助力車,既有水平不夠,無法維持長航時全電推動的技術原因另一方面,也有不跟自己的主營業務有所區分,將其作為市場進一步細化分支的構思
在這種設想下,電動助力車基本上采用了和普通自行車完全一致的外觀
說穿了,就是一輛掛了電機的單車
這樣的設計,在讓消費者很容易接受的同時,也不會產生出替代摩托、汽車的想法
但是中華制造推出的這幾款電動自行車,則是大范圍的改頭換面:為了保證安全,承重鋼架變粗了;為了穩定,加寬了輪胎;外加了塑料外殼的大幅儀表盤;車把前方大燈;為了安裝電池,拉長了車身;前后輪碟式剎車……
哪怕是最接近于普通自行車的款式,將兩者擺在一起,也能發現非常明顯的區別
更別說摩托款式的電動車,區別更明顯
這就是設計理念的不同
日本的助力車,是作為自行車的升級替代品,設計盡量貼近于自行車外形,以與摩托、汽車區隔開來,使之不致搶占這兩種更賺錢產品的市場
中華制造生產的電動車,目的卻很簡單,就是要推出一款適合城市居民的代步工具
至于它是否會搶占摩托車、汽車的市場,誰在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