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軍需圖”的材料是一塊葛布衣角,一面是字,一面是畫。
李洛首先看到幾百個繁體字,好在兩人都認識。
“祥興二年三月初二,太傅令余赴日求援,與北夷決南海。余乃率船北上,于十七日抵日,二十五日見日王北條氏。言諸夏危如累卵,請發援兵共拒夷狄。
日王不允,只愿助軍需糧四千石,盔甲千具,長槍兩千桿,倭刀三百把,鐵八萬斤,弓千張,箭五萬枝等。
四月八日裝船出海,至十六日始抵浙海,然已聞噩耗,崖山大敗,天子已崩,太傅死國,大宋亡矣!嗚呼哀哉,痛心疾首,驚駭嘔血。
似此窮途末路,萬難東山再起。乃藏軍需于浙海一島,只待來日,或有可期。
然亡國之臣禍不單行,先遭風暴,水兵多死。再遇海盜,慘勝如敗。又起內訌,殘兵相殺,千人船隊,僅存數人。
輾轉大海數月,八月入臺州,欲聯絡太傅舊部。未至,路遭元軍搜捕,左右護衛突圍,血戰盡死,余僅以身免。聞齊魯有義軍反元,乃出海孤身北上,幸遇太傅舊部。然病重不起,乃作此圖。南望崖山,泣血再拜。祥興二年十月四日絕筆,恥不留名?!?br/>
短短數百字,交代了“軍需圖”的來龍去脈。此人是南宋忠誠,但因為“恥不留名”,不知道究竟是誰。只是不大可能是武將,倒像個文臣。
至于文中的太傅,應該指張世杰。因為張世杰與文天祥,陸秀夫并稱“宋末三杰”,官封太傅,也是崖山之戰的總指揮。
一個南宋忠臣奉張世杰的命令,去日本求援兵。日本鐮倉幕府沒有答應出兵,只送了一批軍需物資。從文中所列數量看,這批軍需物資并不多,只能武裝幾千人的軍隊。但對于當時已退守南海,軍需斷絕的宋軍來說,無疑是一次寶貴的補給??上к娦柽€沒送到,崖山已經大敗,宋朝徹底滅亡,軍需也無處可送了。
所以此人只能將物資埋在一個島上。但接著連遭颶風,海盜和內訌,上千人只剩下幾個人。上陸后又遇到元軍,最后只有他一個人逃出來,死前見到張世杰的一支舊部,于是留下“軍需圖”相贈。
那么所謂的“寶木部”就是宋軍舊部了。寶蓋頭加一個木子,不就是“宋”字嗎?
至于“軍需圖”如何被柳家人知道,就不得而知了。可惜“寶木部”得到軍需圖,卻又陰差陽錯落到李洛手里。想到此人為國奔波,顛沛流離,九死一生的遭遇,兩人不由很是同情敬佩。
兩人翻過軍需圖,看見上面是一副簡陋的畫,畫著一個海島,上面有兩根并立的石峰。邊上只有一行字注釋:“距浙東沿海百余里,有無名小島,大若一村,一對石峰并立西案,藏之二峰之間?!?br/>
李洛皺眉:“浙海領域的小島很多啊,起碼有上百個,說的這么迷糊怎么找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