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天中午,張三豐神清氣朗的來到高麗驛館,告訴李洛,察必皇后的病,已經(jīng)開始好轉(zhuǎn),兩天之內(nèi),當能脫離病危。
客廳上,張三豐侃侃而談。
“今早,皇帝召見貧道。別看他老了,記憶倒是很好。他說張道人,朕似乎見過你。我說,圣上當然見過貧道,二十多年前,還是圣上欽點了貧道文武雙科狀元的功名,授予博陵縣令之職。”
張三豐露出譏諷而又追憶的神情。這段記憶并不美好。一個得中雙科狀元的少年天才,卻僅僅授予七品縣令,這也就罷了。可縣里還有達魯花赤壓著,他名為縣令,實為副手,只因為他是個漢人。
“皇帝說,哦,你這一說,朕倒是想起來了。是有這么一個少年,不但文章辭賦好,弓馬騎射也好,記得年紀還很小。原來就是道長你呀!”
“貧道說,圣上記性超群,當真是往事如新。當年那個少年,正是貧道。多年不見,圣上龍顏不改啊。”
“皇帝說,為何不做官而去為道呢?”
“貧道說,不耐煩俗事公務(wù),只愿修道養(yǎng)性,為大元和圣上祈福。皇帝高興了,說張道長要是治好了皇后,還請在集賢院為道官,也是一樣修道。這滄海遺珠,朝野余賢的事,朕是不干的。”
李洛聽到這里,笑道:“恭喜張真人,大皇帝要封你大官做了。這事,你們玄道派的掌教已經(jīng)知道了吧?”
玄道派、全真派、正一派是道教三大派。每派首領(lǐng),都被元廷封為掌教真人。其中,玄道派的掌教真人張留孫,正是如今的集賢院掌印大臣(知集賢院使),也就是道教最高首領(lǐng)。
集顯院掌印真人秩正二品,位在六部之上。
張三豐道:“已經(jīng)稟報與他。他也盼著貧道真能治好皇后的病,挽回道士在皇帝心中的印象。他許諾,皇后一旦病好,會推薦貧道出任集賢院大學士。”
集賢院除了知集賢院使(掌印大臣),就數(shù)兩名集賢院大學士最大。
集賢院大學士是銜不是職。兩個集賢院大學士,一個官職叫“諸路道教都提點”,一個叫“同知集賢院使”(副使)
副使和都提點都是從二品,也都是集賢院大學士,但副使是二把手,都提點是三把手。
張三豐真要治好了皇后的病,張留孫多半會推舉他為第三把手:諸路道教都提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