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后續臨時邀請的先生都還在路上,南江書院還是按照招生時的說明,開始迎接第一屆新生入學,正式開學,就是這樣一來,書院中現有的先生們,所承擔的教學任務都很繁重。
倒是負責打雜與后勤的工作人員,有李家莊的那些雇工家庭打底,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增起來,十分方便,不用再去外面聘請。
學院此次招收的三百多名學生中,七到十歲的蒙童最多,四到七歲的幼學班學生較少,大多還都是來自李家莊。
畢竟是新開辦的書院,還是第一次聽說書院會招收這么小的孩子,就算不反對,真正疼寵孩子的人家,也不敢冒然將自家如此年幼的孩子送過來,讓其住到書院里。
會被送到書院住校的幼童,大多都有著這樣、那樣的家庭原因,其中不乏孤兒。
這點倒是與陳鳳琪事先預計的一樣,所以對于這種情況,她并沒感到失望,現有的兩個幼學班,五十多名學生,就能足夠滿足她開辦幼學班的初衷。
在當前的時代中,雖已出現活字印刷技術,但是印刷成本還是較高,這也就導致書籍的價格始終居高不下。
早在決定創辦書院時,陳鳳琪就已經考慮過這個問題,在家里的資金有限,讓學生低價乃至免費入學的情況下,如何盡量節省各方面的成本,早就在她的考慮之中。
所以她做了兩手準備,一個是聯系縣學與縣里其它私塾里的學生幫忙抄寫,另一方面,則是著手自建印刷廠。
首屆學生上課所用的教材書,都是這些手抄本,在人工抄寫的價格低廉,從廠家直接大批采購紙墨的價格也比較優惠的情況下,綜合成本遠比從書店采購,或是請印刷廠印制的價格低。
這些教材除既有讀書人常用的那些外,還有陳鳳琪默寫出來后,用來教孫子、孫女的那些,讀書人常用的那些,主要供應給那些已經啟蒙,有一定基礎的學生。
陳鳳琪默寫的千字文、三字經、魚翁對韻等書,則是用來給幼學與啟蒙班的學生學習。
幼學班主要是以寓教寓樂的方式幫助孩子樹立三觀,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,認識簡單的字與算數,能學的內容較少。
蒙學班要學的內容更多的同時,對學生的作業與成績要求也相對更為嚴格與正規。
考慮到這些孩子中,有絕大多數,都不可能有機會走上科舉那條獨木橋,陳鳳琪給書院制訂的是以實用為原則的教育方針。
不會一味的只教他們死讀書,在以科舉為方向的主課之外,還會教他們算術、地理、文書的規范書寫、古今律法等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