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豆腐,是秦石頭能想到的最適合家里人做的小生意。
家里人常吃豆腐,要去草集買,很少有人走村串戶地賣。
大豆價格便宜,營養價值高,漢代淮南王劉安在《淮南子》中就記載了漢朝人吃豆腐的歷史,華夏人可謂是吃了幾千年的豆腐。
后世人都知道一個歇后語,叫鹵水點豆腐,一物降一物,也都知道做豆腐的關鍵是鹵水。
南北兩地的鹵水又不相同,北方有鹵鹽,南方用生石膏,可真到做豆腐了,具體的流程又不甚詳細。
所以民間雖然有做豆腐賣豆腐的,到底不像后世那樣叫人清楚知曉。
此時的技藝都是有門檻的。
不管是工匠木匠,榨油的碾米的,只要是能做一門生意,能養家糊口的本事,萬萬沒有傳授給外人的道理。
通常都是家族內部一代一代往下傳。
這也是后世許多傳統工藝失傳的主要原因。
普通人想做點小生意,也不容易,又沒有引路人,去哪學那能攬瓷器活的金剛鉆呢?
可現在秦石頭說,婁夫子告訴他豆腐的做法,這可真叫秦春富感到稀奇。
“婁夫子真教你做豆腐了?他不是個讀書人嗎?怎么還會教這些?”
秦石頭見怪不怪,用最無所謂的語氣告訴他爹:“爹,婁夫子說了,這世上好多書,記載了好多本事,就是普通人,多讀書也能學本事掙到錢。別說做豆腐了,要是會讀書認字,想學醫術都不成問題!”
“讀書還有這樣的好處啊?”秦春富真是開眼了。
在他的認知里,不脫層皮哪能學到真本事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