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業人士與專業人士相見,自然相談甚歡。
文嵐辭過研究組的農學專家們,繼續往水邊的試驗田走去。
山邊坡地上,一個帶著斗笠在玉米地里除草的大嫂,揚起袖子抹汗的時候,一眼就瞧見了文嵐。
“文嵐,你找哪個啊?”略帶土音的普通話響徹山間。
文嵐一抬頭,看見穿著灰色罩衣的鄺桂香正拄著鋤頭跟自己搭話。
雙手合在嘴邊,形成一個簡易擴音器:“我找我哥問點事。桂香姐,這批玉米長得瘤子多嗎?”
“長,但比去年的少很多。不過,沒事,即便長了也能賣錢。”說話間,鄺桂香揚了揚身上裝玉米瘤子的布袋子。
“那就好!希望今年的玉米能夠豐收,讓大家都吃個飽飯。”
“這兩年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,城里來的大學生還是有用處的。文嵐,文輝不在地里,他查完獼猴桃的長勢,又去了非洲魚場那邊。”鄺桂香右手往右邊渡口一指,罩衣袖口垂下,露出里面的淺藍色的確良襯衣。
“我知道了,謝謝你,桂香姐。”
文嵐攀上一旁的玉米地,在田埂上隨意抽查了兩排玉米,果然依然可能看到感染了玉米黑粉菌的玉米。玉米穗上膨起的灰白色瘤子,極其顯眼。不過,這新培育出來的品種跟它們的祖輩相比,實在是好了太多了。
在文嵐生活的年代,玉米口感各有不同,在出現在賣場的玉米各個飽滿誘人。
來到這邊后,第一次在玉米上面看到玉米瘤子,甚至看見有不少人直接就這樣掰了瘤子生吃,文嵐受驚過度,差點掩口潛逃。
后來,在幫忙翻譯英語農業資料的時候,文嵐才知道那些瘤子是一種叫做玉米黑粉菌的真菌,讓玉米得了黑粉病。玉米上的瘤子,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可以被認為是從玉米里長出來的“蘑菇”。它也被俗稱為“玉米蘑菇”,是一種食用真菌,對玉米有害,但人吃了沒事。玉米黑粉菌分布廣泛,但在大多數國家,包括我國都是看作病害來防治。很多國家的農民和我們一樣,覺得這玩意兒糟蹋玉米,見一個除一個,最多做青貯喂牲口。
而一次偶爾的機會,文嵐才發現這種玉米蘑菇在墨西哥很受歡迎,是他們日常食譜的一部分。在墨西哥人的餐譜里面,玉米蘑菇被切成片后稍微煎炒后,便經常被夾在玉米做成的墨西哥夾餅ta里一起吃。
伏大廚知道后,將信將疑地接過新鮮玉米蘑菇,切成片后,加油略微煎了煎。油煎過后的玉米蘑菇,少了原來那種泥土的泥土芳香,更突出了那股自然的甜味,加上口感像蘑菇,與松露相比更符合華人的口感喜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