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惇一邊走一邊將沿途的所見所聞都記錄下來,這將是大宋對遼國最為直觀的了解,以前雖然也有不少關于遼國的情報傳回國內,但是相比之下,他這個使節親眼所見的內容也更容易讓朝堂上的大臣們接受,這也是使團的任務之一。
按照使團這一路上的見聞,章惇發現從遼國的中京大定府往南,一直到燕云十六州的長城外,這片廣闊的空間內可以說是荒涼無比,絕大部分的漢人都選擇逃到大宋控制的燕云之地生活,剩下的少部分人并不是不想逃,只不過現在遼國看管的很嚴,他們想逃也沒有機會。
不過過了到了大定府再往北,這里的局勢就比較穩定了,而且漢人的數量也減少許多,所以受到的影響倒不是特別大,時不時的看到一座座的村鎮,只不過這些村鎮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規模上,都無法與大宋那邊相比,甚至章惇還以村鎮的密度和遼國的國土面積估算了一下,這時的遼國人口估計頂多在五百萬左右,這個數量甚至還不到大宋的二十分之一,要知道大宋包括南洋在內,總人口已經超過了一億,光是這個數量就足以讓遼國上下感到驚懼。
人口的下降也直接影響到遼國的各個方面,章惇這一路上走來,發現不但有大量的耕田被拋棄,其它各個行業也受到極大的影響,比如商業為例,在遼國的城鎮之中,最為暢銷的商品竟然是大宋的商品,無論是布匹、蔗糖、瓷器等等,這些商人竟然絕大部分都是從大宋進口的,至于遼國本土的商品不是沒有,而是因為質量差、成本高等原因。完全被大宋的商品碾壓,可以說遼國的商業看起來十繁榮,但其實是建立在大宋的商品之上。本土的工業卻極度萎縮,若是萬一與大宋發生戰爭。恐怕遼國的商業立刻就會變得蕭條無比。
本來上面這些與經濟有關的知識章惇也是不懂的,不過他曾經聽趙顏講過,一個官員不懂得經濟學根本不可能做好一個官員的本職,為此他特意去格物學院商業系旁聽了幾個月,這才明白了一些經濟學方面的知識,后來果然讓他在任上時做出不少的政績,同時也明白了當初變法失敗的原因,主要就是沒有人懂得這些經濟學原理。胡搞亂搞之下把大宋國內搞得一團糟,若不是有越王幫著收尾,恐怕真的會引發大亂子。
越是靠近遼國的上京城,人口也就越密集,等到章惇他們來到上京城時,終于看到了一片人口密度與大宋相差無幾的地方,不過就是遼國的都城這里,人口密度也只能與大宋的普通城市相比,若是與東京城相比的話,那可就相差太多了。
對于章惇這支使團的到來。耶律浚也一直十分的關注,等到他們剛一到上京城外,耶律浚立刻派自己的兒子耶律延禧親自出城迎接。以表示自己對大宋使團的看重,等到進城之后,耶律浚又立刻將章惇召進宮來,畢竟他對大宋使團的目的也十分的好奇,迫不急待的想要知道他們為何而來。
“大宋使節、門下侍郎章惇拜見遼國皇帝陛下!”章惇進到大殿之后,立刻向端坐在大殿之上的耶律浚行了君臣之禮道。
說起來章惇與耶律浚還曾經有過一面之緣,當時英宗趙曙登基,耶律浚代表遼國前去道賀,剛好章惇要進京趕考。在東京街頭見過遼國使團進京,當時他對年紀不大。但卻神采飛揚的耶律浚印象十分深刻,只是現在多年不見。再見耶律浚時,卻發現對方雖然看起來成熟穩重了許多,但身上卻沒有以前的那股銳氣,反而讓他感受到一種沉沉的暮氣,這讓章惇也是心中暗忖,看來傳言都說耶律浚日漸昏庸,應該不是空穴來風。
章惇見過耶律浚,耶律浚卻不記得章惇,畢竟那都是幾十年前的事了,而且當時他進東京時圍觀的人那么多,他更不可能對章惇有什么印象,因此只見他笑呵呵的道:“章使節不必多禮,宋遼本是兄弟之邦,當初朕與神宗皇帝更是一見如故,彼此之間以兄弟相稱,只可惜天妒英才,沒想到神宗皇帝竟然英年早逝,朕聽聞這個消息也是悲痛欲絕,可惜限于身份無法親自到大宋奔喪,實在是朕心中一大憾事啊!”
雖然章惇明知道耶律浚說的全都是屁話,畢竟正是趙頊在位時,大宋才打敗遼國奪回了燕云之地,所以耶律浚恐怕只會把神宗趙頊恨之入骨,哪里還有半分的感情?
不過上面這些話章惇也只敢在心里想想,表面上還要做出一副感動的樣子躬身道:“陛下與神宗皇帝交情深厚,我大宋也是感念于心,希望日后兩國邦交永固,使得兩國百姓免受刀兵之苦!”
說了幾句沒營養的套話,耶律浚這時忽然閉口不言,旁邊站著的耶律乙辛立刻會意,當下上前一步對章惇問道:“章使節,不知貴國這次派使團來我大遼,可有什么要事嗎?”
章惇這時打量了一下眼前這位權傾大遼國的耶律乙辛,然后這才開口道:“啟稟陛下、魏王,本使這次出使遼國,其實是想與大遼商議一件極為重要之事,那就是結盟!”
“結盟?”聽到章惇的話,耶律浚和耶律乙辛全都是一愣,緊接著只見耶律浚十分驚訝的問道,“我們宋遼兩國不是早就結盟了嗎,當初還是朕與越王親自簽訂的盟約,難道你們大宋要擅自更改盟約不成?”
說到最后時,耶律浚的臉色也有些陰沉,因為以前他們遼國仗著實力強大,就曾經逼迫大宋數次更改盟約的內容,比如增加歲幣等等,可惜現在風水輪流轉,大宋的實力強于遼國,所以章惇的剛一說結盟的事,耶律浚就立刻想到大宋恐怕要更改盟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