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在鳥不拉屎的偏僻地方,消息閉塞,秦扶清所能接收的朝廷動向,全賴于老師搬到縣里之后與縣令柳祥貴交好,從縣衙那里得來的消息。
當今陛下旭武皇帝年輕剛登基時好大喜功,后來吃了幾回虧,被宰相勸改,行事平穩許多,也做出不少于百姓萬民有利的事。
因此被朝臣稱贊。
然后旭武帝就飄了,效仿唐太宗對群臣道:“水能載舟亦能覆舟,朕已知得民心者得天下,為解百姓不公之苦,從今日起,于大理寺外設太鼓,凡有冤屈不平之事,皆可上達天聽。”
此法頒布約有五六年了,傳到安溪縣這里,又過去兩三年,只有當官的才知道什么太鼓,普通百姓就是知道,也沒那個實力進京敲響大理寺的太鼓呀。
不過有這個心總是好的,秦扶清引經據典,用古時候的圣賢帝王來相比,寫了一堆歌功頌德的夸獎之言。
洋洋灑灑又是六七百字,秦扶清揉揉手腕,等待放第三題。
第三題放出時,考場的沉默中隱隱帶著煩躁,這場考試沒有律帖詩,寫太多字讓人明顯更加疲倦。
正場第三題:“天地之性人為貴。”
這題是論,論是一種說理文,論題多出自于《孝經》和《性理》。
這句話就是出自于《孝經·圣治》,意思是在天地萬物中,人是最為寶貴和重要的。
說理文通常要參考名家之言,何謂名家之言?比如漢代傳授《詩經》的有齊、魯、韓、毛四家,士人學詩,繞不開這幾家,后來毛詩流傳下來,像秦扶清他們讀詩,不讀毛公闡釋的著作是萬萬不行的。
論題沒什么好說的,螺殼里面雕花,寫來寫去也是那些東西。
寫完論題,天色漸黑,秦扶清把桌面上的東西收拾起來,這才拿出蠟燭,用火折子點燃,充當照明工具。
一定要把蠟燭或是油燈放遠一些,萬一滴了蠟油或是燒著試卷,這場考試結果就算出來了。這樣的事情并非沒有發生過。
天黑之后,策題終于放出:“修書之難,莫如表、志。”